今天,与过去任何时期相比,网络已日益成为了企业的核心。 而电缆布线基础设施则是整个网络的中枢神经系统。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追求高性能的基础上也在寻求一种能降低维护和管理成本并使实时管理更简单有序安全可靠的智能电子配线系统。智能电子配线解决方案设计的初衷就是帮助提高与数据中心布线有关的生产效率、降低开支并消除风险。那么你的智能电子配线架能真正做到特有所值吗?你的投资能真正得到回报吗?
纸上谈兵 - 智能配线的优势
智能电子配线解决方案帮助数据中心所有者发现、记录并监控互联设备之间的物理层网络连接。该方案提供了一种准确、实时的追踪和变更管理工具,从而将数据中心员工从中解放出来、防止人为错误的发生,并实现工作流程的自动化。
借助智能电子配线解决方案,如:康普 Systimax iPatch、 泰科电子 AMP TRAC、Quaero、康宁Pretium Intelligent Manager、泛达PanViewiQ,以及RiT PatchView等等,IT 人员可建立实时的有源和无源基础设施文档记录。这些解决方案均包含一个带有数据库的软件包,软件包与网络层布线系统中的监控设备互动可以获得实时布线路径信息。MAC(移动、增加、改变)可通过集成式工作流程工具管理,与此同时,任何新的连接或断开均可监控并生成警报通知。
以市场上流行的基于第9根线的系统为例,这种系统的跳线中增设有一根电线,当该跳线被插入到相应配套的配线架而形成交叉连接时,将产生一个可被监控设备监测到的闭合铜电路。经过编程或设定,每一个配套硬件配线面板上的每一个端口都有一个与管理平台基础设施文档关联起来唯一地址。该唯一地址使得软件可立即检测到智能电子配线端口的变更情况,并将这一变更与数据库中的已知基础设施关联起来。工作流程管理工具为所有参与MAC(移动、增加、改变)实施流程的人员创建一个中央存储工作空间。
另一些解决方案在适配器中使用传感器、或在接头中嵌入微芯片(如Quaero),与监控设备进行沟通。其核心作法与基于第9根线的系统非常类似。
另外要应用智能电子配线解决方案,必须在数据中心的分配区域构建智能基础设施。
例如,基于9根电缆的系统包括:
智能电子配线面板
智能跳线
一个分析器,扫描每个端口来来检测连接还是断开状态
一个与运行连接管理软件的服务器之间的网络连接
采用智能电子配线解决方案后,数据中心的所有者可实时清晰洞察基础设施的状态,从而对基础设施资产进行更好的规划、分配、使用及安全管理,最终能够更快地安装和实施MAC(移动、增加、改变),并提高系统可用性和服务水平。

智能电子配线声称的的特点及益处
在日益复杂的数据中心环境下,智能电子配线迎合了兼具准确、实时追踪监控和变更管理功能的运营需求。许多数据中心的所有者希望能够优化布线基础设施的部署和文档记录工作考虑采用智能电子配线的原因就在于此。
现状一览 - 说时容易做时难
通过与数据中心经理的交谈,我们对于数据中心从运营到最终使用的实际情况有了清晰的理解,从而针对包括新建系统、增加新服务器或存储设备、停用或升级技术和基础设施等的流程为大家呈现清晰的图景。
增加一个新服务器或存储设备的流程通常会涉及数据中心的多个团队,以决定机架空间的地点、LAN/SAN网络接口的可用性、电力和制冷负荷,以及布线路径。在工作单的推动下,每个团队执行其各自的流程,这通常需要软件系统的协助(尽管并非总是如此)。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开展了全球性调查,主要聚焦于数据中心MAC(移动、增加、改变)的执行情况及其对智能电子配线的需要。调查凸显了实施智能电子配线过程中的几大突出难点:
1、同时增加了资本和运营开支
为潜在的MAC(移动、增加、改变)运营支出的降低而安装智能电子配线将直接导致额外增加的资本开支。大多数的数据中心经理表示,用于智能基础设施包括智能电子配线、服务器和相应网络扩展的额外开支并不划算。首先,相对于所增加的资本支出,其带来的效率提高微不足道,不成比例。其次,专门的维护合同以及专职员工的培训又带来重复的资本开支,更令数据中心经理们无法在其组织内赢得支持。更重要的是,数据中心经理心里对于关键事项有清楚的优先次序,智能电子配线常常排在较低位置。例如,将投资用于高效的电力和制冷系统可大幅度降低运营支出,远胜于智能电子配线的附加价值。
2、数据中心拓扑结构的变化
大多数数据中心经理正在向架顶式(ToR)布线基础设施转变,此举将降低他们对智能电子配线解决方案的需求程度。不同于列末(EoR)模型中的交叉连接,配线架与设备的直接连接消除了配线管理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恰恰是实施智能系统的根源。数据中心用户们明确表示,较之以前,他们可以更加轻松地管理或实施增加、移动和改变作业。一些经理表示,随着他们从传统的中央集中配线架构向EoR和ToR架构的迁移,他们已经安装的智能基础设施系统变得多余而累赘。另外他们还反映说,“智能”硬件限制了可以安装的连接器类型,导致他们无法选择最佳解决方案,而最终牺牲了他们本可以得到的系统高密度和灵活性。
3、跨越多个更新周期的项目实施
数据中心的所有者鲜少进行“从零开始”的安装,导致智能电子配线的实施跨越多个更新周期而逐步推进。用户表示,完成所有配线面板部件的更新周期经常需要数年的转化时间,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时尤其如此。客户的其他反馈还包括新系统必须兼容或进行改装以兼容现有基础设施的要求会导致额外的后勤和运营问题。数据中心管理人员也不愿意在数据中心中将智能跳线安装在现有的标准跳线旁边,因为这会导致人为错误和更多的产品库存和供应问题。数据中心的所有者表示,这些问题使得所谓智能电子配线可能带来的价值变成大大的问号。即便是 “从零开始”的部署,更新周期也会不可避免地开始发生,此时专用的跳线和设备过长的到货时间很有可能导致安装的延误,或最后不得不回过头来仍然采用标准的(非智能)部件,从而进一步降低采用智能系统的价值。
4、职责的分工及现有系统的使用
数据中心的各个团队(存储、网络、服务器和基础设施)有各自不同的职责和预算,且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遵循不同的软件系统和工作流程。这给引进和使用智能电子配线造成了重重障碍。事实上,有些项目甚至在安装了智能电子配线系统后就从未真正上线使用,或只开通了智能电子配线系统全部功用的极少部分如5%。很多时候,设备到设备的连接在布线连接操作之前就已经决定了,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单早早就已用手工方式生成了。这就进一步削弱了智能电子配线所声称的更有效管理和变更自动化的真正意义。
5、对标签的依赖
所有的客户均反映说,即使安装实施了智能电子配线,他们仍然会为所有跳线贴上标签,而制作和安装标签的时间占所有MAC需要时间的15%以上。客户普遍反映,现场的操作员工不喜欢依赖某一设备或软件,而更喜欢在工作现场可以直接、立刻获取连接信息。这种对标签的依赖和信任又一次同样地削弱了用户对智能电子配线的需要。
6、运行的复杂性
真正实现“端到端”的信息自动获取和可视化需要匹配使用“智能”的交换机和服务器端口。而目前主流的高密度刀片式交换机和服务器的端口网卡(NIC)很难加装必要的“智能”匹配传感器。另一种替代方案是将区域直连转化为交叉互联,这需要将所有交换机和服务器的端口镜像端接到配线架上。无论是哪一种方案都将导致基础设施复杂程度和实施成本的急剧增加。
路在何方 - 只用软件即可解决问题
综上所论,智能电子配线并非解决数据中心面临的重重挑战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其实施本身反而会成为数据中心经理的另一项挑战。事已至此,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目前可行的其他方法是否能让数据中心经理们满意呢?

针对关键挑战的高级决策流程决策
经理们指出,通过一套可靠的追踪和记录流程完全可以保持数据库的准确性,即可实现智能电子配线系统的大部分益处。
现有方法 - 软件和严格的工作方法
提供所有端口连接和断开信息的数据库
维护保持数据库信息准确无误的工作流程
用于生成工作单和支持文档的软件工具
数据中心经理们早已建立有大量的数据库,并使用软件工具来管理移动、增加、改变(MAC)。由软件生成工作单,在工程师完成指派工作后自动更新数据库。当配置连接、追踪电缆路径、创建跳线连接计划时,数据库将对网络布线进行必要的记录,具体记录信息包括端口到配线架、配线架到设备的连接,并保持线缆和网络连接器类型的匹配。

智能电子配线架投资与回报
2012-10-12
今天,与过去任何时期相比,网络已日益成为了企业的核心。 而电缆布线基础设施则是整个网络的中枢神经系统。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追求高性能的基础上也在寻求一种能降低维护和管理成本并使实时管理更简单有序安全可靠的智能电子配线系统。智能电子配线解决方案设计的初衷就是帮助提高与数据中心布线有关的生产效率、降低开支并消除风险。那么你的智能电子配线架能真正做到特有所值吗?你的投资能真正得到回报吗?
纸上谈兵 - 智能配线的优势
智能电子配线解决方案帮助数据中心所有者发现、记录并监控互联设备之间的物理层网络连接。该方案提供了一种准确、实时的追踪和变更管理工具,从而将数据中心员工从中解放出来、防止人为错误的发生,并实现工作流程的自动化。
借助智能电子配线解决方案,如:康普 Systimax iPatch、 泰科电子 AMP TRAC、Quaero、康宁Pretium Intelligent Manager、泛达PanViewiQ,以及RiT PatchView等等,IT 人员可建立实时的有源和无源基础设施文档记录。这些解决方案均包含一个带有数据库的软件包,软件包与网络层布线系统中的监控设备互动可以获得实时布线路径信息。MAC(移动、增加、改变)可通过集成式工作流程工具管理,与此同时,任何新的连接或断开均可监控并生成警报通知。
以市场上流行的基于第9根线的系统为例,这种系统的跳线中增设有一根电线,当该跳线被插入到相应配套的配线架而形成交叉连接时,将产生一个可被监控设备监测到的闭合铜电路。经过编程或设定,每一个配套硬件配线面板上的每一个端口都有一个与管理平台基础设施文档关联起来唯一地址。该唯一地址使得软件可立即检测到智能电子配线端口的变更情况,并将这一变更与数据库中的已知基础设施关联起来。工作流程管理工具为所有参与MAC(移动、增加、改变)实施流程的人员创建一个中央存储工作空间。
另一些解决方案在适配器中使用传感器、或在接头中嵌入微芯片(如Quaero),与监控设备进行沟通。其核心作法与基于第9根线的系统非常类似。
另外要应用智能电子配线解决方案,必须在数据中心的分配区域构建智能基础设施。
例如,基于9根电缆的系统包括:
智能电子配线面板
智能跳线
一个分析器,扫描每个端口来来检测连接还是断开状态
一个与运行连接管理软件的服务器之间的网络连接
采用智能电子配线解决方案后,数据中心的所有者可实时清晰洞察基础设施的状态,从而对基础设施资产进行更好的规划、分配、使用及安全管理,最终能够更快地安装和实施MAC(移动、增加、改变),并提高系统可用性和服务水平。
智能电子配线声称的的特点及益处
在日益复杂的数据中心环境下,智能电子配线迎合了兼具准确、实时追踪监控和变更管理功能的运营需求。许多数据中心的所有者希望能够优化布线基础设施的部署和文档记录工作考虑采用智能电子配线的原因就在于此。
现状一览 - 说时容易做时难
通过与数据中心经理的交谈,我们对于数据中心从运营到最终使用的实际情况有了清晰的理解,从而针对包括新建系统、增加新服务器或存储设备、停用或升级技术和基础设施等的流程为大家呈现清晰的图景。
增加一个新服务器或存储设备的流程通常会涉及数据中心的多个团队,以决定机架空间的地点、LAN/SAN网络接口的可用性、电力和制冷负荷,以及布线路径。在工作单的推动下,每个团队执行其各自的流程,这通常需要软件系统的协助(尽管并非总是如此)。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开展了全球性调查,主要聚焦于数据中心MAC(移动、增加、改变)的执行情况及其对智能电子配线的需要。调查凸显了实施智能电子配线过程中的几大突出难点:
1、同时增加了资本和运营开支
为潜在的MAC(移动、增加、改变)运营支出的降低而安装智能电子配线将直接导致额外增加的资本开支。大多数的数据中心经理表示,用于智能基础设施包括智能电子配线、服务器和相应网络扩展的额外开支并不划算。首先,相对于所增加的资本支出,其带来的效率提高微不足道,不成比例。其次,专门的维护合同以及专职员工的培训又带来重复的资本开支,更令数据中心经理们无法在其组织内赢得支持。更重要的是,数据中心经理心里对于关键事项有清楚的优先次序,智能电子配线常常排在较低位置。例如,将投资用于高效的电力和制冷系统可大幅度降低运营支出,远胜于智能电子配线的附加价值。
2、数据中心拓扑结构的变化
大多数数据中心经理正在向架顶式(ToR)布线基础设施转变,此举将降低他们对智能电子配线解决方案的需求程度。不同于列末(EoR)模型中的交叉连接,配线架与设备的直接连接消除了配线管理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恰恰是实施智能系统的根源。数据中心用户们明确表示,较之以前,他们可以更加轻松地管理或实施增加、移动和改变作业。一些经理表示,随着他们从传统的中央集中配线架构向EoR和ToR架构的迁移,他们已经安装的智能基础设施系统变得多余而累赘。另外他们还反映说,“智能”硬件限制了可以安装的连接器类型,导致他们无法选择最佳解决方案,而最终牺牲了他们本可以得到的系统高密度和灵活性。
3、跨越多个更新周期的项目实施
数据中心的所有者鲜少进行“从零开始”的安装,导致智能电子配线的实施跨越多个更新周期而逐步推进。用户表示,完成所有配线面板部件的更新周期经常需要数年的转化时间,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时尤其如此。客户的其他反馈还包括新系统必须兼容或进行改装以兼容现有基础设施的要求会导致额外的后勤和运营问题。数据中心管理人员也不愿意在数据中心中将智能跳线安装在现有的标准跳线旁边,因为这会导致人为错误和更多的产品库存和供应问题。数据中心的所有者表示,这些问题使得所谓智能电子配线可能带来的价值变成大大的问号。即便是 “从零开始”的部署,更新周期也会不可避免地开始发生,此时专用的跳线和设备过长的到货时间很有可能导致安装的延误,或最后不得不回过头来仍然采用标准的(非智能)部件,从而进一步降低采用智能系统的价值。
4、职责的分工及现有系统的使用
数据中心的各个团队(存储、网络、服务器和基础设施)有各自不同的职责和预算,且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遵循不同的软件系统和工作流程。这给引进和使用智能电子配线造成了重重障碍。事实上,有些项目甚至在安装了智能电子配线系统后就从未真正上线使用,或只开通了智能电子配线系统全部功用的极少部分如5%。很多时候,设备到设备的连接在布线连接操作之前就已经决定了,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单早早就已用手工方式生成了。这就进一步削弱了智能电子配线所声称的更有效管理和变更自动化的真正意义。
5、对标签的依赖
所有的客户均反映说,即使安装实施了智能电子配线,他们仍然会为所有跳线贴上标签,而制作和安装标签的时间占所有MAC需要时间的15%以上。客户普遍反映,现场的操作员工不喜欢依赖某一设备或软件,而更喜欢在工作现场可以直接、立刻获取连接信息。这种对标签的依赖和信任又一次同样地削弱了用户对智能电子配线的需要。
6、运行的复杂性
真正实现“端到端”的信息自动获取和可视化需要匹配使用“智能”的交换机和服务器端口。而目前主流的高密度刀片式交换机和服务器的端口网卡(NIC)很难加装必要的“智能”匹配传感器。另一种替代方案是将区域直连转化为交叉互联,这需要将所有交换机和服务器的端口镜像端接到配线架上。无论是哪一种方案都将导致基础设施复杂程度和实施成本的急剧增加。
路在何方 - 只用软件即可解决问题
综上所论,智能电子配线并非解决数据中心面临的重重挑战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其实施本身反而会成为数据中心经理的另一项挑战。事已至此,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目前可行的其他方法是否能让数据中心经理们满意呢?
针对关键挑战的高级决策流程决策
经理们指出,通过一套可靠的追踪和记录流程完全可以保持数据库的准确性,即可实现智能电子配线系统的大部分益处。
现有方法 - 软件和严格的工作方法
提供所有端口连接和断开信息的数据库
维护保持数据库信息准确无误的工作流程
用于生成工作单和支持文档的软件工具
数据中心经理们早已建立有大量的数据库,并使用软件工具来管理移动、增加、改变(MAC)。由软件生成工作单,在工程师完成指派工作后自动更新数据库。当配置连接、追踪电缆路径、创建跳线连接计划时,数据库将对网络布线进行必要的记录,具体记录信息包括端口到配线架、配线架到设备的连接,并保持线缆和网络连接器类型的匹配。
智能电子配线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文档记录和检查的工作量,但是,数据中心的经理们认为使用基本的软件系统足以满足他们的要求,而其成本比实施智能电子配线系统要低廉得多。许多数据中心经理认为基础设施管理中80%-90%的价值来自于软件,而只有10%-20%来自硬件或自动化。因此,一套基于严格流程的软件工具和数据库将能够满足大部分数据中心对于线缆管理的需求,而无需支付高昂的智能电子配线费用。事实上,许多数据中心已经有管理电力、制冷、服务器和网络的综合系统安装到位,可以将线缆管理功能建于其中,从而无需再单独购买软件。
结论
数据中心经理们就在他们的数据中心中实施MAC(移动、增加、改变)发表了的看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表示在数据中心中,应用只需软件的线缆管理以及/或集成式的基础设施管理软件可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考虑到智能电子配线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不确定的成本节约、增加的技术挑战和与已有的工作方法的冲突等,数据中心所有者更难以为实施智能电子配线所要支付的的高昂成本找到依据,这些都成为智能电子配线系统使用率低下的根源。
伟大的创意经常无法实现其全部潜力。事实证明,高估客户应用创意的能力和效果,或产品创新时不去用心倾听目标用户的意见(或未能与其沟通),都将导致创新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最终败走市场。